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第一时间 正文

第一时间 第96期

作者:张英时间:2006-01-04点击数:


第一时间
 
第76期  总第96期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信息开发部 2005.1.4

2005年教育重大事件

由中国教育报和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评选的“2005年全国十大教育新闻”日前揭晓。入选新闻是:
(一)大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中国加快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
(三)高校招生实行阳光工程;
(四)连续6年空缺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花落高校;
(五)殷雪梅洪战辉等一大批教育系统先进人物引起社会反响;
(六)中小学校园安全受到高度重视;
(七)国家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
(八)国家强力推进助学贷款健全高校资助体系;
(九)素质教育再次引起教育界和社会关注;
(十)国家大力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

来源:新华网

教育部相关司局长盘点2005中国高等教育

在2005年即将结束之际,我们约请了教育部一些相关司局的司局长,对2005年的工作进行盘点。同时,我们对本报高教领域的重大报道加以回顾,以飨读者。

主旋律: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

2005年,高等教育在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发展中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确保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大众化高等教育应该有着新的质量观。我们认为,现在的质量观应当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即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德”就是爱祖国、爱人民、有责任、有诚信意识、有协作精神;
“智”就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到以能力提高为主,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体”就是塑造学生健康体魄;
“美”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直接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有创新型大学,也有教学型大学,还有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些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对质量的要求也不一样。研究型大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应当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当前这些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前几年相比没有降低而且还有所提高。为了进一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还做了许多工作,比如推动教授上讲台、大力推进英语教学改革和优质资源共享,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对教学型大学而言,应当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当代科技发展前沿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使之成为合格的专门人才。为此,我们也同样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启动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推动高校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并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性指标,等等。以上这些工作的目的就是一个,即提高和保证大学的教学质量,使我们的大学生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合格的新一代大学生。这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进一步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 谢焕忠

过去的一年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一年,也是我国科技创新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在教育部党组正确领导下,广大高校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继续推动高校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以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为契机,以进一步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实施“985”工程二期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为重点,转变观念、凝练目标,在战略研究、创新体系建设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等方面取得可喜成果,涌现出一批杰出人才、优秀创新团队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回首过去,高校科技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这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离不开全社会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广大高校科技工作者的顽强拼搏、锐意创新。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应该充分发挥大学在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展望未来,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按照“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工作方针,以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为核心,为科技进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广大高校科技工作者要担负起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与时俱进,发愤图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上,不断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不断铸造我国高校科技事业的新辉煌。

研究生教育的和谐发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 杨卫

在2005年,我们再一次切实地体会到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的动力。在学位管理方面:学位审核的公示、异议、校核、专家参阅机制收到效果,对学位点六年一度的定期评估开始实行,各省学位委员会开始建立自律机制和对重点学科的积极的财政支持,体育、艺术、风景园林等三个新的专业学位种类开始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即将实施。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对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控制实现软着陆,研究生创新计划受到更大关注;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二期“211”工程融入了新的力量;二期“985”工程做出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的中期部署,等等。我们决心以努力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为纲,理清今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思维和国务院学位办的2006年度工作思路。这一思路可归纳为:解决一个问题,即与创新型国家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转变两个观念,即研究生教育的和谐发展观和学位管理的渐进自主观;改革三项机制,即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资助机制改革、研究生院遴选机制改革;建立四个体系,即新的学科目录体系、多层次的重点学科体系、分学科的学位标准体系、和谐的医学学位体系;开展好五项工作,即重点学科评审、研究生院评估与评选、十一五“211”工程启动、学位审核改革、研究生创新计划,等等。在新的一年里,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既承担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又承担着与即将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相协调的学科发展工作。这两项宏大的任务需要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应该促进六方面的和谐发展:不同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国防教育体系、党的教育体系)的和谐发展;不同管理系统(研究生院式的管理与地方学位委员会管理)的和谐发展;不同地域(东部、中部、西部)的和谐发展;不同培养层次(博士、硕士)的和谐发展;不同学位类型(学术型、专业型)的和谐发展;不同学科领域的和谐发展。

努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 管培俊

2005年,我们大力加强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宏观战略研究,研究制订《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十一五”计划》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计划》。努力促进教师教育体系和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积极支持师范院校改革发展和学科建设。推进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推进教师教育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加强教师教育法规和教师教育标准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及加强教师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等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广泛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等等。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和新的发展。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体系和举办教师教育院校的布局结构调整,构建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努力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工程;不断加强教师教育制度创新,努力推进教师教育和教师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全面实施以“三新一德”为重点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把加强农村师资力量作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是高等教育的责任。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师范院校的师范性,发挥师范院校的优势、特色;坚定不移地支持师范院校提高学科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坚定不移地支持师范院校师范性和综合性有机结合,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我们站在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怀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值此辞旧迎新之际,和教师教育战线、师范院校的同志们共勉。

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 杨贵仁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健康第一”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学生课外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教育管理更加规范,场地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我们成功举办了第九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和全国普通高校普及高雅艺术活动,对于推动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国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艺术教育的专项督导检查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和艺术教育正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将会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发展,越来越重视高雅的文化精神生活,全社会对高质量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和艺术教育的需求必然会普遍增长。我们要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加倍努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以满足广大青少年享受体育与健康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权利。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要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坚持依法治教,深入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以农村学校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学校场馆设施和卫生条件的改善,切实提高农村学校体育和艺术课程的开课率。要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注重工作实效,积极推进各项改革顺利进展。

加强“共建”促进高校协调发展
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主任 李志军

近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形式,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在大规模的体制调整告一段落后,继续加强教育部与地方政府、行业部门、企业对相关高校的“共建”工作,已成为巩固并扩大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成果,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通过扩大“共建”工作范围,启动教育部与部分省级政府“共建”部分地方高校,也成为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2005年,加强对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共建工作仍是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的工作重点之一。一年来,经反复共同商议,实际完成的“共建”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是分别与辽宁省、上海市等7个省市签订“985”工程二期继续重点共建大连理工大学、复旦大学等9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协议。根据协议,在“985”工程二期建设期间,地方政府对这9所学校的协议投入资金数将达到41亿元人民币。
二是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差距,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2004年,教育部党组决定与中西部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自治区共建一所地方高校。截至2005年底,教育部已与各相关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别共建了河南大学等13所地方高校。
三是为支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2005年,教育部先后与陕西省、吉林省、湖南省分别签订了共同重点支持延安大学、延边大学和湘潭大学建设的协议。对以上两类共建学校,教育部、财政部以项目方式进行了投入,2005年度为郑州大学等13所共建学校下拨了共建经费共1.4亿元。
四是继续推动与行业部门和企业的共建工作。先后与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水利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签订了共建或继续共建长安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4所直属高校的协议。在各种“共建”形式中,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发挥各自优势,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对各共建高校均给予了政策、资金等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发挥了较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切实做好各种形式的高等学校的“共建”工作,对于推动高校改革与发展,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作用是显著的,意义十分重大。在新的一年中,加强各种形式的高校“共建”工作仍是教育部的重点工作之一。直属办将在教育部党组的领导下,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丰富工作内容,积极落实协议内容,力争使这项工作取得更好更大的成效。

不断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 曹国兴

教育对外开放作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成为提高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我国与17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机构和区域组织有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一些国家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多边组织建立了高层工作磋商机制。目前,我国已与2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标准获得了国际社会公认;我国高等学校与世界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间的强强合作,以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研合作为重点,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了我国高等学校师资队伍以及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提升了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以及学术管理水平,增强了我国高等学校解决科研疑难和关键技术问题、培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能力。在加速汉语走向国际进程中,我国高等学校发挥核心骨干作用,积极参与境外孔子学院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已有32所挂牌。我国高等教育机构赴境外办学和举办中国教育展,增进了世界各国对我国高等教育成就的了解,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我国高等学校要进一步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合作科研为着眼点,鼓励和支持师生积极参与对外交流活动,提高国际交往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服务意识,把握并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更加积极努力地做好我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各项重点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不断开创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来源:中国教育报

山西:就业压力增大 大学毕业生“钟情”小时工

在就业压力增大的大背景下,小时工渐渐“热”了起来,种类也越来越多,不再局限于原来的家政服务。很多大学毕业生也加入到小时工的行列,他们在翻译、市场调查等方面发挥着自己的专长。对于大学生加入小时工行列,太原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信息部的周部长表示,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小时工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但同时周部长也表现出一定的担忧:虽然现在对各种小时工都有了明确的最低工资标准,但因其中介市场还不完善,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相对比较低,个人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专家提醒准备选择小时工的大学生:一定要到正规的中介公司,不要轻易相信一些街头小广告。

来源:新华网



普洱学院图书馆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学苑路6号 

欢迎光临图书馆,您是本站第 次访问本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