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课题研究参考 正文

课题研究参考第49期

作者:YJP时间:2007-03-05点击数:


第49期  总第49期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信息开发部 2006.11.16.

彝族—罗罗濮

彝族古称“罗罗”,楚雄彝族自治州现在有20多万自称“罗罗濮”的彝族。彝语中,“罗罗”意思是老虎,“濮”的意思是族或人,“罗罗濮”就是“虎族”或“虎人”。专家说,虎舞是彝族古代虎图腾的遗风。

彝族的文学

彝族文学艺术可分为民间和书面两类。民间文学包括古老神话、传说故事、民歌“克哲”、“尔比”和谜语。其中,克哲是彝族民间文学中最具特色的口头诗歌文学,几乎包括了彝族民间文学中可以诵唱的诗歌的全部,反映彝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史诗《梅葛》有“彝族大百科全书”之誉,史诗《查姆》、《阿鲁举热》为民族文学之瑰宝、民俗文化之珍贵资料。史诗《赊榷濮》、《叙祖白》已译成汉文公开出版发行。“尔比”是彝族文学的精华,是彝族人民百年来智慧的结晶,是指浓缩于精练化和大众化了的辞句,更加集中地反映、总结彝族的生产、生活的面貌,并反过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书面文学由用彝文和汉文创作两部分组成。前者以《六祖分支》和《六祖魂辉》、《指路经》和《人生三部曲》为重要(《楚雄彝族文学简史》)。近代书面文学以鲁大宗(1846—1922年)之《听涛轩诗钞》(汉字写就)为著名。现代当代诗歌散文以杨森、李成生、李阳喜、李友华、毕继爱、尹辅军、龙英琦所创作作品具浓郁民族特色。小说创作以基默热阔为代表,所著《惹比龙诺的亲事》获州文联1984年举办的“马樱花”文学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彝剧、苗剧发展成为独立剧种。傩戏以双柏县法月表乡一带的彝族跳大锣笙、跳豹子闻名海内外。

来源:民族风情

过年“跳老虎”

春节在彝族人民中称作“虎节”,这天,彝族阿罗支系要“跳老虎”。正月初八这天,经巫师占卜选出八人,披上画有老虎斑纹的披毡,脸、手、脚上画着虎纹,扮成老虎模样,组成一只虎队。在黑虎带领下,虎队到全村各家各户,一边以乐曲和大罗笙伴奏,一边跳模仿老虎动作的舞蹈,驱鬼除邪,彝语叫做“罗麻乃轰”。“跳老虎”又叫“虎舞”,或称“老虎笙”。正月初八这天,由八只老虎参加,以后每天增加一只老虎,到正月十五增加到十五只老虎。先来的为大老虎,后来的是小老虎。虎舞作前导的是一位称作“垛西”的长者,扮虎者都作全身虎纹,披虎皮。如一时难得众多虎皮,就用毡子代替。跳虎节时,前村户户敬香供“虎神”,每户从门前到屋里都要跳一场虎舞,以驱邪除祟,求虎神守卫。 “垛西”手持“嘣咚鼓”,带领一队老虎,到每家每户前跳舞。夜晚,田间村寨置起火堆,虎笙绕寨而舞。十五只老虎都出场后,雌雄老小一应俱全(喻后有来者)全村为来日的兴旺景象摆酒庆祝,狂欢一夜。

彝族支系阿罗人传说:阿罗人祖先居住在深山密林里,常常被豺豹蟒蛇侵扰,庄稼被野狗毁坏,山外人也来骚扰,防不胜防。后来,阿罗人把老虎皮披在身上,跳起虎舞,守卫村寨。得到兽中之王的威力,村寨安宁了,牛羊平安了,村寨一片吉祥。从此,彝族就每年都“跳老虎”。      

来源:新华网 民族风情等

彝族的服饰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在彝族物质民俗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彝族服饰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现,可将彝族服饰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种类型,各种类型又可分为若干式样。

(1)凉山型 主要流行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毗邻各县,以及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由于大小凉山天堑壑障的隔绝所造成的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特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形态一一奴隶制,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

凉山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男子发式为传统的“天菩萨”,即蓄一绺长发椎髻于头顶头,大多头上盘缠黑色或深蓝色长巾,且常裹成一尖锥状,斜插额前,称为“英雄结”,左耳戴蜜腊珠、银耳圈等饰物。下着长裤,并因语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裤脚之分,佩饰最富特色即为“图塔”,是斜挎于身上的佩带,用细牛筋编织成带,带面镶以白色砗磲片。妇女着裙,戴头帕,生育后戴帽或缠帕。双耳佩银、珊瑚、玉、贝等耳饰,重颈部修饰,戴银领牌。下着百褶长裙,成年裙分为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多在腰际佩挂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下端缀以五色飘带,用于盛物。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针筒以及装饰过的獐牙,信能以之辟邪。其衣饰的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喜用黑、红、黄等色,其工艺可用挑、绣、镶、滚等多种技法,火镰、羊角、蕨芨草等图案是其传统纹样,下分依诺、圣乍、所底三个样式。

(2)乌蒙山型 本型服饰过去多以毛,麻织品为主,现多用布料,色尚黑,多为青、蓝色。其基本款式为大襟右衽长衫、长诲。女服盘肩,领口、襟边、裙沿有花饰。又可分为威宁式和盘龙式。

(3)红河型 本型男装各地基本一致,多为立领对襟短衣、宽裆裤;女装则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长衫,也有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 普通着长裤,系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泡或绒线作装饰。可分为元阳式、建水式及石屏式。

(4)滇东南型 本型服饰流行于滇东南彝区及广西那坡等地。女装以右襟、对襟上衣及长裤为主要款式,个别地区着裙;男装上为对襟,外套坎肩,下穿宽裆裤。广西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斗方袍的古老款式,这款服装仅在节日或举行仪式时妇女穿用。 本型衣装多以白、蓝、黑为底色,多饰动植物花纹和几何图案。工艺有刺绣、镶补、蜡染等多种技法。分路南、弥勒、文西三式。

总体而言,彝族服饰具有以下4个特点:(1)反映了黑之尊、黄之美的审美观;(2)反映了彝族“顾头”的生活习惯和荣誉意识;(3)男子服饰多体现其英勇善战的气概;(4)服饰图案纹样体现了彝族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敬。

来源:民族风情



普洱学院图书馆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学苑路6号 

欢迎光临图书馆,您是本站第 次访问本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