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课题研究参考 正文

课题研究参考第13期

作者:YJP时间:2006-11-23点击数:


第13期  总第13期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信息开发部 2006.9.18.

佤族的天文历法

佤族在与大自然进行斗争的漫长岁月里,从艰苦的劳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了有关天文气象、机械原理和医药等方面知识,从而产生了朴素的科学萌芽的技术。佤族创造的简单的历法。每年有12个月,岁首月以某种自然现象为标志。每月30天或29天,以新月升为月首日,因此,佤族也有闰月。闰月之年则为13个月。根据各个月的气候和其他条件,安排生产、宗教和一切活动。佤族的数字观念较差,特别是西盟地区的佤族人,对简单的加减计算也要花很多时间。他们用手指和脚趾或把草掐成一段一段,或在地上,木板上划道道计算。有的佤族人甚至不知自己的年龄。

星月历:

佤族的先民通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发现地上花草树木兴、盛、衰的循环过程与天上出现的木星与月亮相遇、离去、复相遇的循环过程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经过长期观察、摸索,逐渐创造出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和安排活动的佤族历法——独特的“星月历”。因为历史上佤族的没有文字,所以“星月历”是通过代代相传的佤族群众中流传的。佤族叫月亮为“凯”,叫木星为“星木温”,“星月历”以月亮与木星、地球三者运行会全周期的360天为一年,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分为三轮,每轮十天,每轮星又9个(有的村寨以10个)名称来记数。

一至九日的名称依次排列为:“不拉”(一日)、“黑拉”(二日)、“脓”(三日)、“儿龙”(四日)、“巩”(五日)、“士龙”(六日)、“儿来”(七日)、“门”(八日)、“哦”(九日),第十日的名称与第一日相同为“不拉”。这些名称循环三次为一个月(30天)。

一至十二月的名称依次为:一月(凯铁)、二月(凯儿拉)、三月(凯吕)、四月(凯崩)、五月(凯泼安)、六月(凯柳)、七月(凯阿柳)、八月(凯士代)、九月(凯士顶)、十月(凯高)、十一月(凯高铁)、十二月(凯高拉)。

佤族把地球、木星、月亮三者运行相遇的这一天称之为“阿麻星木温”(意为星星月亮打架)。这一天为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常说的岁首日。寨民们把一天定为最不吉利的日子,一直作为忌日。在“星月历”中,“阿麻星木温”日约在公历十二月十日左右,也叫“不拉凯铁”(即1月1日)。佤族“星月历”,是佤族先民长期劳动经验的积累和勤劳智慧的结晶。佤族人民对天文的观察虽处于肉眼观察阶段,但通过这种观察和探索所创制的“星月历”,对佤族人民的农业生产的发展起着很大作用。

下表是佤族“星月历”所安排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活动情况:

公历月份 农历月份 佤历月份(译名月份) 农业生产活动 其他活动

12月11日 凯铁(“格瑞”月) 收割冬荞 搭水槽

1月12日 凯儿拉(“固入安”月) 选定“懒火地” 盖新房子

2月1日 凯吕(“耐”月) 芟谷地、备耕、种土豆

3月2日 凯崩(“气艾”月) 种白薯、撒旱稻种籽 过泼水节

4月3日 凯泼安(“阿木”月) 种玉米、犁耙水田

5月4日 凯柳(“倍”月) 栽秧、收土豆 男子打猎

6月5日 凯阿柳(“戛扫”月) 薅地除草 修木鼓房

7月6日 凯士代(“格拉”月) 收早玉米、摘南瓜

8月7日 凯士顶(“阿配”月) 旱稻将熟加强管理 大清扫寨子

9月8日 凯哥(“阿代衣”月) 修掌子(晒台)

10月9日 凯哥铁(“高哈其”月) 收割稻谷 过新米节

11月10日 凯哥拉(“高哈闹”月) 种小春作物 青年结婚

在世界历法创制史上,佤族的“星月历”与汉族古老的“农历”及古埃及的“旬星制历法”一样,都是人类在天文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来源: 民族风情 、佤族总览

佤族的服饰

佤族妇女都从事于家庭纺织。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纺织满足不了他们生活的需要。长期以来,佤族缺少衣穿是很普遍的现象,有的妇女只穿一条麻布裙,有的男子只有一块遮羞布。他们较普遍地穿上衣服是解放后的事。男女皆赤足,不穿鞋子,也不会做鞋子。妇女的服饰,各村寨不同。妇女服饰的基本特征是用黑布包头或戴银头箍,或盘发辫戴银球,穿黑色或深蓝色无领上衣,缀银泡或银花,着彩色图案的筒裙,耳戴大耳环,颈戴银项圈,身背筒帕。西盟佤族妇女的服装各寨有所不同,有的着披肩或前后开口无领短衣,裙子长大;有的着长袖衣,裙子稍短;还有的着短袖衣、短裙,裙为一幅布围起,布为黑红相间的几何形图案,上衣短,腹部往往露在外面。

佤族妇女都留长发,不梳辫子,头发多披肩洒向脸颊两侧及肩背,头戴银箍,用发箍从前额到脑后把头发拢在背后。这样既可保证头发不散落在前影响视线,又显得美观大方,使用也很方便。发箍是佤族妇女最具特色的头饰,在我国各民族中只有佤族使用,是识别佤族的最简明的标志。它呈半月形,中间宽,两头窄,长约30多厘米,中部宽约10厘米,多用铝、银制成,也有竹藤制的。耳戴为木耳柱或银耳环(最大者6—7公分),颈戴一个或数个银项圈或若干串料珠(有的加贝壳和兽骨),腰围若干串料珠或若干个黑色大竹圈或藤圈。藤圈一年增戴一个,曾是女人年龄的标识。小腿和大腿之间戴若干黑色小竹圈或藤圈(有的缠裹腿布),大小臂间戴有银饰,手腕上戴有一个或几个银镯,手指上也有戴戒指的。如今已演变为色彩鲜艳的珠圈,成为纯粹的饰物。

佤族男子喜欢穿耳纹身,其中多数在胸脯刺牛头,手腕刺鸟,腿上刺山林。男子外出时常背个花挂袋,佩带长刀或枪,既可自卫,也可作打猎和生产用具。男子剪发,头缠包头。包头巾有黑色、白色和红色。男子穿短衣,裤子短而肥大,尚黑色。男青年一般领上戴有竹藤制的项圈,少数富有者戴银项圈和银手镯。身背本地编织的青布花边挂包,包边饰以长穗。出门时要佩长刀、持弩箭,以示英武。佤族男子强悍,妇女健硕,其服饰特点较好地展现了佤族的镖悍美。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信息开发部

拔   腰

拔腰是佤族的一种娱乐娱乐活动,深受佤族中青年男子的喜爱。秋收季节,小伙子们在歇息时聚集在打谷场上,进行拔腰比赛。赛时,双方体质、年龄要基本相等,不能过于悬殊。拔腰也叫拔桩,与摔跤有相似之处,但摔跤是用脚助力,抱紧对方上身来回扭甩,以撂倒为胜。拔腰不能用脚,两人互相侧身反抱对方腰部,双脚不许移动。以将对方两脚拔离地面者为胜,采取三局两胜制。

 



普洱学院图书馆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学苑路6号 

欢迎光临图书馆,您是本站第 次访问本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