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课题研究参考 正文

课题研究参考 第195期

作者:张英时间:2010-05-25点击数:


第23期    总第195期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信息开发部  2010.5.25

佤族连名制 


  佤族盛行父子连名制。 佤族的名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排行,第二部分是本名。两个部分组成一个人的真名或者全名。男子的排行是长子叫艾,次子叫尼,三子叫桑,四子叫赛……女子的长女叫叶,次叫伊,三女叫安…… 佤族的名有的取天干名,也有的取地支名,有些受汉文化影响,有的带有一种精神寄托。例如取“保”、“老”、“散”、“然”等,其意思为“保重”、“流传”、“掌管”、“坚硬”等。取“保”名是祝愿他长大后万事如意,得到保重;取“老”名是愿他成为名扬天下的好人;取“然”名是盼他像岩石一般坚硬,不怕艰难险阻。借此表达父母的理想和愿望。一个婴儿出生,若排长子,生于属乙己的日子,取天干名就叫艾那,取地支名就叫艾社。若是长女,可以取叶那或叶社。为避免和父母的名字重复,男孩可以取出生后三天的天干地支名,女孩可取出生前一天的天干地支名。 佤族称呼特殊,单呼排行表示敬重,单呼小名表示亲昵,称呼真名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为人父母了,其名也要随着改变。男子为父后,要去掉排行,以其第一个孩子的名字取代之,如名叫尼茸的男子,第一个孩子叫叶那,那么,他的父名便为“那茸”了,称呼时可叫“那茸”,也可叫“更那”,“更”即父亲,意为“叶那她爹”。女子为母后,其名不改,但称呼时,可叫“咩那”即“叶那她妈”。                               

来源:www.wazu.cn

                     佤族烟锅传情 


  青年男女一边劳动一边调笑说唱,在小伙子们的频频进攻下,姑娘们就会满脸羞涩地把自己抽的烟锅递给自己中意的小伙子。随着烟锅传递次数的不断增加,姑娘和小伙子的感情也不断加深,一次枯燥的野外劳动也就由此演变成了一场生动的串姑娘活动。其实,在阿佤山区,18岁的姑娘吊烟袋不仅不是一件奇怪的现象,在阿佤人的眼中,烟锅是一件用来表达感情的信物。佤族的烟锅是用细竹和竹节做成的,约有一尺长,烟叶则是当地一种叫作“阑烟”的植物叶,抽起来有一股十分呛人的气味。据当地的老人讲,过去的阿佤山到处都是茫茫的原始森林,就连草都长得有一人多高,加之一年长达近十个月的炎热气候,为各种蚊虫和爬行动物的繁衍提供了温床。为了抗拒蚊虫的叮咬和毒蛇的袭击,经过长期的摸索,阿佤人发现,“阑烟”燃烧后发出的那股呛人的气味能够让人免受蚊虫的叮咬和毒蛇的袭击。于是,男人串山打猎,女人下田做活时不仅嘴上要叼着个烟锅,出门前还要掏出“阑烟”燃烧后留在烟锅里的残渣涂抹在脚杆上和手臂上。在家做事或是串门聊天时,也要把烟锅带上。后来他们还发现,留在烟锅头内的残渣还具有着很多的药用价值:手脚受了伤,只要从烟锅头里掏出一点“烟锅屡”抹在患处,不久伤口就会痊愈。前不久,一个 佤族妇女还用“烟锅屡”涂抹患处治愈了丈夫发炎多日的痣疮。烟锅成了阿佤人生活中最为亲密的伙伴,上面也就附有了自己的灵气。 因此,在日常相互交往中,对自己认为最为亲近或是最为知心的人,阿佤人就会把自己的烟锅借给他抽上几口,以示彼此间亲密无间的关系。阿佤小伙去串姑娘的时候,当彼此之间感到情投意合的时候,小伙子就会故意去抢姑娘的烟锅以试探姑娘对自己的感情。如果姑娘只是象征性地抢一下就让小伙子抽了,证明姑娘对自己有意;如果感情有了进一步发展,姑娘还会主动为小伙子装烟,这时男女双方离发展成为 “包格莱”式的恋人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来源:www.wazu.cn
 
到阿佤山寻找原始社会的痕迹


多年之后,人们可能再也看不见抽旱烟的佤族妇女了


    
有浓郁原始气息的村落,就坐落在云雾缭绕的山下



  提起阿佤山,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就是“摸你黑”和佤族,但你可能不知道,这里还有那么神秘的景色——高山云海、路旁的红豆杉和参天的古云杉……当然,若是来到这个几十年前还是原始社会的佤族村落后,没准还能发现一些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比如已经快要绝迹的佤族烟斗女……

      翁丁村   旅游探秘者的天堂

      翁丁村是阿佤山的最后一个佤族原始部落,直至解放以后,才结束原始的树栖、耕织和野外打猎的生活,这里的民族风俗保存了较多的原始遗留。长期以来,因地形阻隔,交通不便,这里比较落后,但正因如此,这里才保存了许多较为原生的东西,如佤族民居茅草屋,当然,还有神秘无限的传统习俗。

      要说翁丁村,得先从沧源代代栖息的佤族说起。“黑皮肤,大眼睛,会说话便会唱歌,会走路便会跳舞。”第一次到沧源,当地人都会为游客这样介绍佤族。实际上,人们对他们的最初印象应该来源于那首《阿佤人民唱新歌》。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原始古朴的阿佤人民最著名的剽牛仪式和拉木鼓被保留了下来。

      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乡所辖的翁丁村居住着96户佤族群众,共460人,人们相对贫穷,人均年收入仅960元。居民以种茶为生。这里距沧源县城约30余公里,路况基本是柏油化。

      这里有传统佤族民居茅草屋、阿佤人民最著名的仪式剽牛和拉木鼓被大家认为是最大看点。虽然身处群山之间,但翁丁村更有让人惊奇她的美丽和清纯。一路上,大家可以饱赏这座世界顶级生物基因库的精华:高山云海奇特壮丽,世界生物多样性的活标本就在路边,原始红豆杉林、参天古云杉都极具观赏价值,特别是村前面一眼望去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一个不错的地方。

      烟斗女   用抽烟来驱赶蚊虫

      很多人慕名来到翁丁村不完全是为了已开发成旅游项目的“摸你黑”、剽牛和拉木鼓,除了独特迷人的风景,游人来这里还有一种探秘的心情。

      现在,“摸你黑”、剽牛和拉木鼓这些可能在沧源县城就可以看见,但正宗佤族的一些独特习俗就必须到翁丁村才看得见,比如妇女嘴叼旱烟斗……

      还没有到过阿佤山之前,就听说过有关烟斗女的只言片语,也看见过有关烟斗女的少量照片,但记者之前却从没有亲眼见过烟斗女,现在,阿佤山究竟剩下多少烟斗女,就连当地人也说不清楚。

      对于佤族妇女嘴叼旱烟斗的原由来历,在有佤族居住的地方都说法不一,有人说这是佤族人自原始社会时期就一代代传承下来,当时的妇女基本都会嘴叼烟斗抽旱烟;也有人说为了驱邪避祸。但据当地人合理的说法是,原始社会里,佤族男子以打猎为生,但常常遭受野兽和蚊虫袭扰,为了应付蚊虫,才开始抽烟斗。抽烟斗躲开蚊虫的方法,很快在女子间盛行起来,时间一长,她们也开始抽烟斗。

      很遗憾   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

      如今,在翁丁佤族原始部落村仍然能看到一些老人还抽烟斗,这一幕让不少游客非常震撼。她们的烟斗大多一样,竹制的烟斗、一个用来装旱烟的黑色盒子和一个打火机(早期是用钻木取火)就形成了一套烟斗器具,她们抽的烟料都是自家地里种的旱烟叶制作而成。烟斗中唯一不同的是,有长短之分。

      烟斗女的习俗也让不少人感到惊奇,解放以后,佤族人直接进入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怎么还要抽烟斗呢?据记者见过的4个烟斗女说,以前,她们一般到了结婚能下地干活就开始学抽旱烟,为的就是驱逐蚊虫,而且每个妇女都有一套完整烟具。现在,她们已经告别了原始的男子野外打猎、妇女耕织的社会,可以不再用旱烟去驱逐蚊虫,但因长时间抽旱烟,产生了烟瘾又一时戒不掉,只能继续抽烟斗。目前,抽烟斗的佤族妇女年龄都很大,一般都在50岁以上,她们下一代的女子已不抽烟斗了。

      因为不可能继续传承下去,同时,现在还在抽烟斗的妇女已经很少了,而且年龄很大了,因此也可以预见,数年之后,在这里将再也看不到抽烟斗的佤族妇女了。
 

本文来自: 佤族网(www.wazu.cn)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wazu.cn/onews.asp?id=105



普洱学院图书馆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学苑路6号 

欢迎光临图书馆,您是本站第 次访问本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