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课题研究参考 正文

课题研究参考 第184期

作者:张英时间:2010-05-06点击数:


                                          第12期    总第184期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信息开发部  2010.5.6
  
                                          哈尼族的娱乐
 

“哈巴”,意为“沿着祖先开辟的路子走”,是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诗歌,是没有表演动作和乐器伴奏的吟唱,吟唱的诗词内容举凡开天辟地、民族繁衍、历史源流、伦理道德、婚姻礼仪、四季天象、节日庆典、农事生产、禽畜五谷等等均可入唱,但绝无轻佻放荡之词,其音色调式极为古朴、庄严、稳健而平缓。哈尼人认为“哈巴”是哈尼人的古规或正规路子,不懂“哈巴”的人,算不上是真正的哈尼人。因此每一个哈尼人,从幼年起都很关切本民族的这一神圣传统文化,尽管无专人指教,更无文字可诵读,但后辈人在节日庆典或生活、生产中,都要用心聆听那些哈尼族历史知识深厚、生活经验丰富的长者的吟唱,铭记这宗宝贵的精神财富,“哈巴”实际成了哈尼族人民记住历史,传授知识,总结经验、道德规范,传播良好风尚的教科书,被誉为“无文字的百科全书”。
  “多甲”,是男女青年倾吐衰肠的夜歌。“多甲”不能在白天和众人面前唱,只能在夜深人静时分,在“公房”内或村外山林中唱,绝对忌讳在亲族家人和姑舅姨面前唱,反映出哈尼族严格的血缘外婚的历史遗俗。
  “米刹威”,是哈尼族的挽歌,近似于汉族的送葬歌,是专在死人或送葬时唱的歌。按照传统规矩,只有老年人或有儿有女并当了家的人死了才配唱,而且只能小辈人或同辈人才能对死者唱。
  儿歌,哈尼族儿歌,与哈尼民族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儿歌节奏鲜明欢快,曲调生动活泼,歌词短小,句式整齐,且多有重复,便于记忆和演唱。歌词的韵律表现形式多样,不一定都押韵脚,常常出现“顶针格”的连锁句。上句的末音与下句的首音相同,而且末音常有叠音词出现,形成较强的韵律感。充分表现出活泼烂漫、富于幻想的特点,每首儿歌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气息。
  “比蹦”,是一种直吹的小竹笛,一尺来长,小指粗细,吹奏时发“比蹦”声,因此得名。是哈尼支系白宏人的珍贵纪念品。当男青年看中一个女青年时,会制作一个“比蹦”送给她,若姑娘有意,就会接受并带在身边,由于“比蹦”长短不同,开眼间隔差异,再加上各人吹奏时力度、指法不同,便形成各自独特的音色,犹如密码讯号,是姑娘们召唤恋人幽会的专用工具。
  “俭抽抽”,是哈尼民间儿童的一项有益的植物知识竞赛活动。比赛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比赛双方人数相等,并指定一至二人当裁判,监督比赛并鉴别双方采到的植物种类。胜负由双方采集到的植物种类的多少,并能叫出植物名称及用途的程度来决定。

来源:东方民族网

哈尼族的艺术天地




 哈尼族文学的主体是用哈尼语演唱或讲述的神话、史诗、歌谣、传说、故事、谚语、格言、童话、祭词等民间文学。哈尼族文学的最初形态是巫觋歌咒和祝辞,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一大批表达人们对大自然和人类自身探索的创世歌谣。较著名的有《俄色密色》(造天造地)、《俄铺咪攀》(天翻地覆)、《色十加十色》(撒万物种)。创世歌谣中的精华之作历经各个时代哈尼族祖先们的精心打磨,凝结成规模宏大的创世古歌。其中著名的有《窝果策尼果》(古歌十二调)、《十二奴局》(古歌十二篇章)、《天地人鬼》、《阿培阿达埃》(祖先的传说)、《葫芦里走出人种》、《木地米地》(造天造地)、《奥色密色》(开天开地)等等。另一类文学作品反映了哈尼族长达千年的血与火的迁徙史。其中较著名的有气势磅礴的长篇迁徙史诗《哈尼阿培阿聪坡坡》(哈尼祖先的迁徙史)、《雅尼雅嘎赞嘎》(雅尼人的迁徙史)、《普亚佐亚德西》(在头人带领下建寨开田)、《普嘎纳嘎》(祖先的迁徙与居留);有短小精悍的迁徙歌《哈尼祖先过江来》、《汗交交本本》(人类从哪里来)、《查勒勒本本》(打猎的歌)等等。再一类文学作品主要是哈尼族在滇南三江两山地区开拓奋斗、民风礼俗、道德规仪的反映,其形式多样,其中较著名的有婚恋习俗歌《妲耶与央才》、殡葬祭词《斯批墨遮》、哭葬歌《密刹威》、农事节令歌《虎珀拉珀卜》、悲剧叙事诗《不愿出嫁的姑娘》等。
  诗歌是哈尼族民间文学的主体部分,分为叙事诗、史诗、情歌、山歌和宗教祭词等。哈尼族有诗必歌,歌诗合一。诗以歌的形式表达、保存并得以发展。
  哈尼族的神话比较丰富,作品大多是人们早期创作的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神秘物象的神圣性故事,较多的是创世神话和起源神话及洪水神话,主要有《木白米白》、《天地、人类起源》、《杀龙牛造天地》、《奥色密色》、《木坡米帕》等。
  哈尼族的传说故事,主要有祖先传说、风物传说及少量的历史传说等。传说故事,对历史记载不详的哈尼族来说,具有很强的史实性和可信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哈尼族文学的发展进入一个鼎盛时期。在著名的贝玛和一些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一大批哈尼族民族民间文学得以收集、翻译、整理和出版。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哈尼族民间故事》、《十二奴局》、《雅尼雅嘎赞嘎》,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哈尼阿培聪坡坡》、《哈尼族四季生产调》、《斯批黑遮》、《红河县民族民间故事》、《哈尼族民间故事》1-5辑、《哈尼朵阿玛》、《哈尼族古歌》,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木人古沙》、《西双版纳哈尼族歌谣》,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哈尼族民间故事选》,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的《哈尼族叙事长诗》、《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
  此外,一大批作家还以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形式,生动地反映了哈尼族的历史巨变,它标志着哈尼族文学结束了没有作家文学的时代,迈进了新的发展阶段。
  哈尼族民间音乐,大致可分为“哈巴”、“阿茨”、儿歌、习俗歌等类型。“哈巴”调式较多,门类基本齐全。其曲调庄重严肃,低缓深沉,是吟唱古规和道德的歌,多限于节日、喜庆、祭祀、婚丧等隆重场合。按题材划分,可分为节日歌、祝贺歌、祭山歌、哭嫁歌、哭丧歌、诉苦歌等。红河州曲艺工作者在认真整理了红河、元阳、绿春等县哈尼民间流行的哈巴的主伴唱的曲艺形式的基础上,和哈尼族民间艺人一道,把传统的哈巴形式改为二人对唱,说唱结合,以唱为主,演唱中辅以一定的表演动作,并且运用三弦、四弦、胡琴等乐器伴奏。演唱到高潮时,三五人的小乐队进行伴唱,气氛热烈感人,使吟唱哈巴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新型曲艺形式,赢得了观众的赞赏。其中《赶马歌》曾在全国民族曲艺评比中获奖“阿茨”是哈尼族情歌和山歌的总称,可以齐唱、独唱、对唱,曲调丰富多彩。茨麻调,即大声唱的歌,曲调高亢嘹亮,奔放热情;罗北调,即中声唱的歌,曲调平缓自由,情绪饱满;茨然调,即小声唱的歌,缓慢深沉,缠绵难断;夺虾调,即吟唱的歌,似唱似吟,强烈明快。如今,曲艺工作者在哈尼传统调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出歌剧《秦鲤鱼》、独唱歌曲《爱伲姑娘采茶忙》、组歌《爱伲山的春天》等民族音乐,拓展了哈尼族音乐的内涵,博得了观众的好评。哈尼族民歌《阿起咕》、《丰收之歌》、《得拔撮》等一大批歌曲曾参加全国文艺会演,并获得了好评。
  哈尼族舞蹈丰富多彩,极富民族特色。主要有“哈瑟”、“乐作”、“独瑟瑟”、“厄崩搓”、“莫搓搓”、猴子舞、棕扇舞、碗舞、白鹇舞、木雀舞等等。哈瑟,以吹弹乐器伴奏为主,节奏平缓,轻盈舒展,具有强烈的娱乐性。乐作,以吹弹乐器伴奏为主,手舞足蹈,疾速奔放。独瑟瑟,即跳鼓舞,扭腰拱背,诙谐古朴。厄崩搓,即跳竹筒舞,边磕竹筒边跺脚,欢快热烈。莫搓搓,以芒锣、牛皮鼓伴奏,动作粗犷。哈尼族舞蹈与日本民间舞蹈气质风格极为相似,有些能合上节拍,可以对舞,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大批哈尼族舞蹈多次在全国会演中获奖(《思茅地区文化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84页。)。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屡次出访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意大利、瑞典等国,将哈尼族舞蹈推向世界。
  历法:哈尼族社会历史发展比较缓慢,长期的农事耕种仅能形成某些生产经验知识,传统哈尼族社会所形成的关于自然知识的最高成就就是农事历法,至今仍在一些哈尼族地区使用。哈尼族的历法,可称为“物候历”,这种历法把一年划分为三季。“丛塔”,即冷季,约相当于农历十一月至次年二月;“窝夺”,即暖季,约相当于农历三-六月;“热翁”即雨季,约相当于农历七——十月。如今,自然科学知识传遍哈尼山寨,哈尼族已有万余人的自己民族科技人员队伍,科学技术已在哈尼族人民的实际生活中广泛运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由1990年的20%提高到1997年的30%。

来源:东方民族网

 

 



普洱学院图书馆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学苑路6号 

欢迎光临图书馆,您是本站第 次访问本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