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课题研究参考 正文

课题研究参考 第185期

作者:张英时间:2010-05-07点击数:


第13期    总第185期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信息开发部  2010.5.7

拉祜族概况


  拉祜族自称拉祜、拉祜纳、拉祜西和拉祜普。他称有锅锉、果葱、苦聪、黄古宗、倮黑、黄倮黑、缅、目舍等。据1990年统计,拉祜族总人口为411545人,在中国56个民族中排列第23位,分布在2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云南省占99.2%(《中国民族人口资料》,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5月版)。
云南省是拉祜族的故乡,省内拉祜族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县(市)共计22个,分别隶属云南省思茅地区、临沧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玉溪地区。总体而言,云南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东西两岸、哀牢山两侧和元江(红河)中下游沿岸的山区和半山区。长期以来,与周围的汉、彝、哈尼、傣、佤、布朗、景颇、回等各族人民友好往来,和睦相处,共同开发和守卫祖国西南边疆,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
                          
  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1957年在原有文字基础上制定了统一标准的拼音文字。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少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拉祜”是本民族的自称。远在西汉时代,游牧于滇西洱海地区的“昆明”或“昆明之属”,可能就是包括拉祜族在内的彝语支某些民族的先民。18世纪以前,拉祜族大致就已居住在现在所分布的地区。 拉祜族传统的住房称为掌楼,掌楼一般为正方形,象征房主人地位稳固,生活安定。掌楼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分为寝室和客房,客房中央有火塘,塘中的火终年不息;下层不筑围墙,用来堆放杂物、圈牛养鸡。楼外设一阳台,用来晾晒谷物或纳凉。拉祜族以黑为美。传统女服为右衽大襟黑布长袍,长及脚面,两侧开衩,高及腰部,在领口、盘肩、衣袖及衩沿镶红、白、蓝三色几何纹布条,具有北方游牧民族服饰的特点,有人认为它就是旗袍的前身;下身为黑布长裤,裤脚有纹饰;头缠一丈多长的黑布包头,一端由背垂至腰际,头帕两端缀有彩穗;赤足,裹绑腿。男装上身为右衽大襟圆领或对襟黑布短衫,下身穿裤管肥大的黑布长裤,头缠黑布包头或戴无檐黑布小圆帽。
  拉祜族习惯于用竹筒烧饭菜,用竹筒烧出的饭菜不仅保持了原料的风味,又有青竹的清香,十分可口。拉祜族人还用竹筒制茶,竹筒茶制作方法是:将新采的茶叶揉炒之后,放入青嫩竹筒内压实,然后放到火塘边烤干,再剖开竹筒,取出茶叶即可。它混合了醇厚的茶香和浓郁的竹香,是拉祜族别具风味的饮料。
  拉祜族有丰富的口头文学,诗歌中有一种叫做“陀普科”(谜语),深为群众所喜爱。拉祜族的音乐、舞蹈都具有独特风格。传统乐器有芦笙、三弦等。拉祜族长篇史诗《牡帕密帕》中记载拉祜族的祖先是从葫芦里孕育出来的,因此拉祜族以葫芦作为自己民族的象征。用葫芦做成的芦笙是拉祜族最喜爱的乐器,电影《芦笙恋歌》中的插曲“婚誓”,就是根据拉祜族的芦笙曲调创作的。
  “扩扎”是拉祜族最重要的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择吉日举行。“扩扎”共九天,分三段。初一至初四为第一段,称作“扩路妈”,即大年。大年初一抢新水是“扩扎”最富情趣的活动:随着雄鸡破晓的第一声啼鸣,男女青年争先恐后冲出家门,抢先来到泉边抢新水。新水被拉祜族看作是纯洁与幸福的象征。第一个抢到新水的人被认为能在新的一年里交好运。初三这天人们带上食品走亲访友,还要唱歌跳舞。初八、初九为第二段,称“九黄会”,又称“男人节”。十三到十四日为第三段,称“小扎”,村村寨寨都要荡秋千。

                                                                                        来源:东方民族网

拉祜族的语言文字


  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拉祜西、拉祜纳两大方言,两大方言都可通话。古代拉祜族无文字,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靠口碑世代相传,曾以木刻记事,结绳记数。
  20世纪初,西方基督教由缅甸传入拉祜族地区,在教区曾使用过一种以拉丁字母为书写形式的拉祜文(现称老拉祜文,迄今在信仰基督教的拉祜族地区使用)。这套拉祜文很不科学,因而也未能广泛传播。到解放前夕,懂得这种拉祜文的人很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推行语言文字政策,拉祜文得到了改造和推广。1957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云南民族学院语文组在大量调查拉祜语的基础上,对拉祜文进行了改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以澜沧糯福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澜沧东回音为标准音,改革了老文字,创造了新的拉祜文。现在,拉祜语和汉语,拉祜文和汉文,是澜沧县的通行语言和文字。并制定《云南拉祜族文字方案》,经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审核批复试验推行。
  拉祜文的推广使用,对拉祜族社会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用拉祜文出版发行的各种科技读物到1993年已达21种,8万多册,出版拉祜文扫盲教材和小学课本11种,10万余册。《云南民族语文》,1993年第3期。拉祜族民间文学和艺术的挖掘整理得到突破性进展。拉祜族文学基本属于民间口头文学,过去没有文字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广大民族文化工作者,对拉祜族民间文艺进行了大量的挖掘整理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整理出版了《拉祜族民间文学集成》、《拉祜族民间诗歌集成》、《拉祜族民间故事》、《拉祜族苦聪人民间文学集成》、《拉祜族民间舞蹈》、《拉祜族谚语俗语集》(拉祜文、汉文对译)、《拉祜族文学简史》(民间文学部分)等数百万字的民间文学资料和研究专著,为拉祜族文化史的研究积累了珍贵的资料。



普洱学院图书馆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学苑路6号 

欢迎光临图书馆,您是本站第 次访问本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