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课题研究参考 正文

课题研究参考 第176期

作者:张英时间:2010-04-20点击数:


第4期    总第176期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信息开发部  2010.4.20

景谷往昔--勐卧佛寺双塔


   到了景谷的中外游客,几乎都要打听地点到奇异的勐卧佛寺双塔—睹奇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勐卧佛寺双塔,傣语称“梅赫窝广勐”(即树包塔)、“广勐赫窝梅”(即塔包树),俗称树包塔塔包树。这勐卧佛寺双塔在威远镇大寨,是昔日的官佛寺,有山门、侧门、双塔、戒堂、大殿、僧房,面积3.335公顷。双塔在大殿两侧,南北向并列。这座建筑群为明末清初(1628~1661)傣族威远土官刀汉臣所建。清道光《威远厅志》载:“大缅寺在威城(参将衙署)北门外,寺内有缅僧百余人,皆剃发,用黄布裹身,名缅和尚。寺中有塔二座,高三丈余,昔土官刀汉臣所建。左塔中生缅树,其枝从石缝内周围伸出,枝叶甚茂,塔石不崩,至晚众鸟聚集欢鸣于上,缅僧皆称奇焉,名曰塔树,至今犹然。”这记述的是“树包塔”奇观。此双塔属南传上座部佛教傣族佛寺塔,塔为红砂石,亚字形仰莲复莲多层迭式须弥座,傣语称“冒乌窝喃”(莲花座),方形基座,每方4米,基石上有浮雕图案,四角有4个“埃香弄”(大力士)石雕作塔柱支撑,塔身上部为青砖竖砌连环圆柱。树包塔为6层,高10.74米,塔包树高7.2米,上部呈圆弧形,塔刹已被大树代替,两塔距30米,树高约塔的2倍。双塔塔身上有浮雕傣族佛经故事、民间传说等。雕有叭英(天神)、帕照(佛祖)、混赫翁戛坦木(唐僧取经)、喃木诺娜(孔雀公主)、召树屯(勐板加王子)、金纳丽、金纳拉(神鸟)、吴依散达腊(赕白象)、竹扎格阿(乞丐讨儿)、喃金(螃蟹姑娘)、只歪冷(喊月亮)等。动植物花卉浮雕有:德恩摆后(倒立狮子)、惹稳(飞龙)、麻咪(飞马)、诺永(孔雀)、格安(马鹿)、骂达宛(葵花)、南木道(葫芦)、乌额贵(芭蕉叶)、冒乌窝(莲花)、勒愿(太阳)、依安号(茶壶)等,是研究景谷傣族宗教、文化、历史的实物,具有历史、艺术价值。在绿树包围中的双塔,会让来到这里的游客在感觉到大自然的风光的同时更能呼吸到历史的气息。
 
                                                                                            来源:新浪网 


花山节的来历


   花山节也称“踩花山”、“跳花”等,是苗族的传统节日。但你知道它的来历吗?其实,花山节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但流传最广的还是下面我们将要和你介绍的这个传说。传说,在古老的部落时代,黄帝是汉族的首领,蚩尤是苗族的首领。黄帝和蚩尤原先很友好,后来,双方发生了争执,矛盾越来越大,两人互不相让,后来,双方发生了大战。这场战争相当激烈,打了很长的时间,直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尸横遍野,大地一片凄凉。最后,蚩尤被打败了,苗族被迫四处流落,成了一个四分五裂的流亡民族。为了能让苗族团聚起来,重建家园,让苗族生存下去,蚩尤心如焚烧,他废寝忘食地冥思苦想。他想:汉族不会吹立箫和芦笙,只有苗族才会吹。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派人去砍下竹子做成立箫和芦笙,让法师到山顶上去吹奏,同时,在山顶上竖起花杆来。流落在四方的苗族忽然间听到了他们最熟悉的芦笙的声音,于是顺着这个声音走去。走着走着,他们又看到了高高的花杆,大家就向竖花杆的地方汇聚……终于,苗族又团聚了,大家高兴得又唱又跳,庆祝这重建家园的喜庆日子。从此以后,每年的这段时间,苗族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舞活动,苗族的花山节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来源:江城县广播电视局


哈尼族“磨秋节” 流传的优美民间故事


  磨秋节,是哈尼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的猪日或狗日(十二生肖记日)举行,又称“五月年”。 关于磨秋节的来历,哈尼族民间流传着一个优美的故事。很久以前,哈尼族山寨住着两兄妹,哥哥叫呵朗,妹妹叫阿昂。阿朗武艺过人,阿昂聪明秀丽,两个都爱帮助乡亲们做事。那时候,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出没不定,有时一出来就是几天,有时几天不出来,使庄稼不能正常生长。阿朗和阿昂兄妹商议到天上去分头说服太阳和月亮有规律地出没。这天,兄妹俩砍来栗木,创制了磨秋,他们骑上磨秋,磨秋秋飞快地旋转起来,把阿朗和阿昂送上了天空,找到了太阳和月亮。兄妹俩费尽口舌,终于说服了太阳和月亮,商定太阳白天出,月亮晚上出。从此,太阳和月亮就有规律地出没,庄稼生长得很好,年年丰收。可是,两兄妹再也没有回来。为了纪念他们,每年农历五月的猪日或狗日,哈尼山寨都要开展转磨秋的活动,同时,各家各户还杀鸡杀鸭,春糯米耙粑,祭拜天地和磨秋的发明者——阿朗和阿昂。从此形成节日。                             

来源:云南网 


彝族口弦的传说


  从前,云南彝族聚居地区有个老妈妈,生了两个姑娘。这姐妹俩不仅伶俐能干,而且特别会唱动听的歌。老妈妈自然疼爱得不得了,恨不得整天把她们搂在怀里,含在嘴里。可惜这两个姑娘先后都死了。老妈妈日夜思念自己的女儿,非常伤心。后来她削了一厚一薄两块竹片,在竹片上刻上女儿的舌头和脑袋。她把两块竹片含在嘴里,用手指轻轻拨动着女儿的脑袋,两姐妹就会唱起歌来,讲起话来,安慰老妈妈不要悲伤。拨动那块厚一点儿的竹片,就好像是大女儿浑厚的声音;拨动那块薄些的竹片,就好像是小女儿清脆的声音。老妈妈把两块竹片珍藏在一只十分精巧的小竹筒里,时时揣在怀里,一刻也不分离。思念女儿的时候,就掏出来含在口里,悠悠地弹着,听女儿唱歌、讲话。后来大家都知道了这两块竹片的奇妙,就学着做,学着弹,取名叫“口弦”。从此,当人们思念自己亲人的时候,个个都弹口弦。                                                 

来源:新浪博客



普洱学院图书馆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学苑路6号 

欢迎光临图书馆,您是本站第 次访问本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