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课题研究参考 正文

课题研究参考第20期

作者:YJP时间:2007-03-03点击数:


第20期  总第20期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信息开发部 2006.9.27.

班 洪 事 件

“西盟”,佤语意为“盛产金子的地方”,这一方面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另一方面昭示了西盟丰富的物产。公元225年,居住在葫芦王地的佤族人卡那曼卷部落与蜀汉丞相诸葛亮签盟归顺蜀汉朝廷,发誓镇守边关,永不反叛;整整1700年,佤族人始终遵循了这个盟约。

在乾隆初年,有人在佤山开银厂,但清政府恐惧一个边地民族的兴盛,对晋京上贡者封矿杀头。1885—1948年的六十三年间,英国垂涎佤山的丰富矿产,数次侵略佤山、窃掠矿银,杀戮佤族,十七佤王“誓死抗英,保土守厂”,数百次的喋血苦战,英国人从未征服过阿佤山。

抗英遗址“班洪”在临沧地区的耿马县班洪乡。1933年至1934年,侵占缅甸的英军入侵“班洪”和“班老”等佤族部落,用武力大肆掠夺这里的银矿,并企图开办银厂。佤族人牢记“镇守边关,永不反叛”的盟约,班老王奋起抵抗,组织佤族武装,剽牛盟誓,效忠他们最尊崇的“阿祖阿公”——诸葛亮。“班洪”部落王讲宗(胡玉山第二)等17个部落王在此地聚义,剽牛立盟,他们用大刀、火药枪英勇打击英军,收复了失地。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

参考:新华网云南频道 沧源县人民政府等

佤族乐器竹鼓

竹鼓:佤族乐器,竹制,无固定音高,用于舞蹈伴奏。广泛流行于阿佤山区,在沧源等地的佤族山寨,几乎家家都有竹鼓,供儿童敲击娱乐。原来的竹鼓是用大龙竹筒做成的竹质体鸣乐器,经过沧源县文工队改革,现已成为膜鸣乐器。

竹鼓由一根长约1米的粗竹(3节)制作,用上面的一节做鼓腔,去掉最上端竹节,蒙以牛皮或羊皮,鼓腔以下的一节竹筒挖成空条状,中间用竹篾片绑扎成蜂腰形鼓架,并将最下面的一节制出三条腿。形制美观大方,富有地方特色。

演奏时奏者既可将竹鼓立于地上,双手持短木棰敲击鼓面,也可用左手将竹鼓抱在腰间,右手执棰演奏。竹鼓无固定音高,发音高亢清脆,常用于民间舞蹈伴奏,在佤族《竹鼓舞》中,男女青年边奏边舞,它既是舞蹈的伴奏乐器,也是舞者的道具。

来源:神州乐器网

乐  杵

乐杵是高山族古老的民间乐器,是高山族最有特色的一种乐器,由舂米工具木杵演变而来。历史悠久,造型独特,音色动听,常用于歌、舞伴奏。

早在1700多年前,木杵就与木鼓一起被高山族先民用于集会号召。高山族人民舂捣稻谷时,常在屋内地上挖一洞穴,穴底放一石板,几名妇女环立四周,各持两米多长的木杵舂米。木杵碰击石板发出如钟似磬的铿锵音响,深夜传播甚远。后来人们发现长短、粗细有别的木杵,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能奏出节奏明快、曲调和谐的乐声,便将它称之为“乐杵”,用它伴奏的歌曲为“杵歌”,用它演奏的乐曲叫“杵乐”。

来源:乐器知识

佤族、高山族的木鼓

木鼓是佤族、高山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使用的民间乐器。历史久远,形制古朴,发音低沉,应用广泛。1700多年前,已在我国今台湾省流行。

每个佤族村寨里,至少都有一对木鼓,大的为母鼓居左,小者为公鼓居右,供放在寨中高地的一间竹制木鼓房里。佤族人民视木鼓为尊贵而神圣的乐器,制作木鼓的日子被当作盛大的节日,称为“拉木鼓”。佤族用悬崖峭壁上砍下的树木制作木鼓,认为这样能带来更多的吉祥。树木砍倒以后,全寨人及邻寨人都盛装前来拉原木,敲起铓锣,边歌边舞,场面极为欢快,后来便发展成为独具佤族特色的“拉木鼓舞”。
  
木鼓除传达战争或火灾等消息及逢年过节、宗教活动或盛大集会时演奏外,当猎人们捕到大的动物时,人们也击木鼓欢迎他们归寨。小型木鼓现已用于伴奏佤族《木鼓歌》和《佤族木鼓舞》,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贵州苗族和台湾高山族民间,也流传着木鼓。它们的形式和佤族木鼓相似,也是木梆类型的节奏乐器。

木鼓的结构:木鼓系用整段原木制作,中部掏空形成共鸣腔,用特制的鼓棰敲奏。佤族的木鼓是用一整段原木制成,多以红毛树或椿树的树干下部为材。传统的木鼓,长1.5~2米,直径40~60厘米,在原木中部挖一狭长空隙,向中间掏空而成共鸣腔,内部构造和南梆子有些相似。成对的佤族木鼓,外形和构造相同,但取材、大小和音响有别。稍大的母鼓,多用马老鹰树制作,长1.8米,直径66厘米,发音较低而沉重;略小的公鼓,常用红毛树制作,长1.5米,直径62厘米,发音较高而明亮。
   
近年来,经音乐工作者的改革,出现了长1.25米、直径35厘米的小型木鼓,在原木中部挖一条两头宽、中间窄的直槽,槽里的两头留有对称的称为“鼓舌”的木墙,鼓舌的周围掏成两头浅、中间深的鼓腹。因鼓舌厚度和鼓腹深浅的有别,敲击木鼓的不同部位,便能发出不同的音响。木鼓常置于两块木板上,使其离开地面有利共鸣。

演奏木鼓时使用两根特制的鼓棰,棰长40~43厘米,两头粗、中间细,与运动器械哑铃大致相同。敲击时,奏者两手各执一棰中部,一边跳舞,一边向鼓身两侧杵击,发出“咚咚”之声,可传数里之外。有时赛者右手持一鼓棰,左手执一竹片,两手配合敲击鼓的中部,发出“咚咚”与“啪啪”的音响,时而统一,时而交错,节奏丰富多彩。木鼓还可由2人或4人合击。奏出多种不同的鼓点
                                                                
                                                                                      来源:神州乐器网等

六个少数民族供奉的“茶祖”

《普洱府志•古迹》记载: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六大茶山中有一座就叫孔明山,当地人民还把茶树称作“孔明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时至今日,基诺族、布朗族、佤族、傣族、哈尼族、壮族各村寨,每年都要在诸葛亮诞辰这天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赏月歌舞,放孔明灯,祭拜诸葛亮。

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

 



普洱学院图书馆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学苑路6号 

欢迎光临图书馆,您是本站第 次访问本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