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教育参考 正文

教育参考 第122期 总第1147期

作者:图书馆信息咨询部时间:2020-06-10点击数:



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召开

抓准抓实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


6月8日,教育部组织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部署《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贯彻落实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刻认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意义,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党组成员、副部长钟登华主持会议。

陈宝生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教育部党组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出一系列工作安排,在思政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教师培训、教学评估等工作中进行重点部署、持续推进。各地各高校注重整体推进、协同联动、教师参与、以研促教,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要系统梳理、准确把握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形势特点,解决好统筹推进“不到位”、探索实践“有误区”、教学能力“有短板”等突出问题。

陈宝生要求,各地各高校要落实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抓准抓实,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一是弄清“干什么”,确保“抓准”。要建立起一整套符合专业育人特点、符合认知科学要求、使思政工作落地见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二是找准“怎么干”,确保“抓实”。要设计实施好勘探、采掘、冶炼、加工的工艺流程,做好专业课与真善美的结合,找准不同课程“结合”切入点,体现到教学全过程。三是做实“谁来干”,确保“见效”。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是组织者、领导者,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可评价、进考核、常督查,各个层面在思想上同心、在目标上同向、在行动上同行,形成“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全面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质提速


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全国教育大会,再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发布可谓恰逢其时,它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开展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指示的具体落实,为高校开展好课程思政勾勒了清晰的行动指南,让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了详细的施工图。

全面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质提速,需要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指示高屋建瓴地指出,要让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各门课之间形成育人合力。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明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每一位教师牢固树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自觉,并利用好课堂这块主阵地,充分挖掘每一门课程背后蕴含的思政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全面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质提速,需要努力提高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融合能力。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专业教师是实现这个阵地育人效果的关键。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主动性、创造性决定着学科育人的实际效果。这就依赖专业教师能够充分了解专业特点,并超越过去单一的专业学习,把价值塑造融入到知识培养和能力塑造之中去,努力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协同发力。“思政”与“课程”的关系恰似“如盐化水”,完全可以有机融合、有效协同。从课堂到宿舍、从线下到线上,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深入到学生校园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让思政课融入专业课程,实现课程思政全面、深入铺开,正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密钥。这将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把“三全育人”落到实处。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回答好的根本问题。青年学子肩负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面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质提速,构筑育人新格局,是新时代中国高校思政工作的重大任务之一。各高校要学深弄透《纲要》精神,并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认真予以贯彻落实,将思政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全方位构建好“大思政”的系统工程,真正肩负起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


来源:《中国教育报》



课程与思政交融,教书和育人互促


近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正式印发。《纲要》立足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强调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对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更是如此,只有如盐在水,方能沁润心田。此次出台的《纲要》就教师队伍建设等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意见,回应了现实关切。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队伍是“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课程思政成效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纲要》聚焦现实需求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有助于激励和带动广大教师树牢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提升育人能力,既当好知识传授的“经师”,更做好价值引领的“人师”。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建设是“主战场”。推进课程思政不能简单“相加”或堆砌,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施策方能达到更好效果。《纲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提出具体建设目标,使各个专业教学院系、各位专业课教师都能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找到角色、干出特色。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纲要》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为教师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提供了重要思路,充分体现出以学生学习成效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我们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教师、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让学生通过学习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来源:《光明日报》



河北工业大学:启动智慧校园三年规划建设


日前,河北工业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举行智慧校园建设启动会暨“智慧河工”项目发布仪式。河北工业大学正式启动智慧校园三年规划建设,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面向社会发布“智慧河工”项目产品。

2019年,河北工业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举办创新应用沙龙、开展智能创新训练营、签订智慧供暖合作协议、成立河北工大—华为ICT学院、联合申报国家级金课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认证等方面开展了全面合作。

此次与华为合作建设智慧校园,河北工业大学将进一步提升校园治理效能和师生服务满意度,推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加速本校建设国际一流学科这一目标的实现。

河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强表示,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将努力开拓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信息化、智能化途径。


来源:《中国教育报》


华南师范大学创新引才方式,精准吸纳人才


华南师范大学围绕学科发展重点,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大规模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着力加强物理学科建设。推动领军人才与青年人才合理搭配,近五年围绕物理学科重点攻关的6大领域,重点引进学术前沿科学家10余名、青年拔尖人才50余名,配备具有国际学术背景和良好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博士后,组建把握国际学术前沿、具有雄厚发展后劲的学科创新团队。推动全职落地与柔性引进有机结合,在全职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的同时,每个重点领域柔性引进1—2名国际顶尖人才,通过约定工作时间和具体任务的方式,建立同世界一流大学和实验室的深度学术联系。推动引进人才与本土团队深度融合,秉承引进人才与学科发展方向高度契合、与现有团队有机融合的基本思路,精心挑选、精准配置,确保引进人才能落地生根、形成合力,与本土团队有机互补、深度融合。


来源:教育部

普洱学院图书馆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学苑路6号 

欢迎光临图书馆,您是本站第 次访问本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