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课题研究参考 正文

课题研究参考第52期

作者:YJP时间:2007-03-09点击数:


第3期  总第52期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信息开发部 2007.3.9.

思茅新发现大批古茶树群

——478份种质进入思茅古茶树资源库

思茅市处于世界茶树起源中心地带,是普洱茶原产地之一,境内尚存活着众多古茶树。记者从思茅市人民政府茶产业发展办公室获悉,历时近1年,600余人参与的思茅市古茶树资源普查接近尾声,基本调查清楚了全市古茶树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区域,为防止物种消失,对已经征集到的478份活体材料进行繁殖,建立了“思茅市古茶树种质资源库”。
     
古茶树数量远超估计
     
    2006年1月12日,古茶树野外普查工作正式开展,主要调查树龄在100年以上的野生茶树和栽培茶树。实地考察古茶树的面积、生长环境、气候条件,并需对茶树群落的生长区域进行卫星定位,对古茶树的根、茎、叶作出准确的测量和详细的记录,采摘花、果、枝叶样本。大部分古茶树生长在原始、茂密的森林中,野外调查非常艰辛,有的地方需要3天时间才能完成一棵古茶树的调查。
     
    “成果非常丰硕,资源量大大超出原来估算。”普查专家组组长、中国普洱茶研究院副院长罗朝光激动地告诉记者。“普查前,专家们估计全市古茶树面积有40万亩左右,但目前从统计数据来看,已经远远超出这一数字。具体普查数据还在进一步汇总,不久将正式公布。”
     
    此次古茶树资源普查中新发现一大批野生古茶树居群及栽培古茶树,全市10个县区均有分布。野生古茶树居群呈现出带状和区域分布特点,无量山基本上呈带状分布,集中在海拔2100-2700米的自然保护区内,哀牢山及其他地区呈区域点状分布,目前专家初步划分出20个野生古茶树居群。
     
478份进入种质资源库
     
    此次普查中共考察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样株648个,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记载,压制了腊叶标本567份,征集到活体材料478份,并正在对采集的174份生化样进行测定分析。目前,对普查记载的资料进行整理,建立起“思茅市古茶树资源数据库”,共输入信息4万余条,建立了“影像资料库”,保存了上万张古茶树资源照片和记录考察过程的影像资料。为了防止物种的消失,为选育普洱茶新品种提供育种材料,思茅市组织有关科技人员对征集到的478份古茶树活体材料进行繁殖,在位于思茅城郊的中国普洱茶研究院建立“思茅市古茶树种质资源库”。
    
    由于时间关系,在野外普查中,错过花果期,因而约有80%的考察样株缺少花果的记录,这部分古茶树无法进行植物学分类。此外,还约50%左右的重点样株没有采制生化样品,这些都会影响到考察资料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因此,在2006年10-11月,野外调查人员又进行了补充考察和采集。

来源:新华网 2007.3.7.

拉祜族支系——苦聪人

19年前,苦聪人被确定为拉祜族一个支系,仅在我省镇沅县境内就有1.5万人,占全国苦聪人总数约50%。镇沅县者东乡有6500多苦聪人。  

发现穿兽皮、树叶的民族
   
    1950年,学者宋伯胤、尹寿铭随中央访问团在云南金平县调查,发现当地有一群少数民族兄弟长期住在与外界隔绝的原始密林中,许多人没有衣服,靠兽皮、树叶和布条来遮体,住的是杈杈棚,棚顶盖竹叶或芭蕉叶,由于山里寒冷,他们又没有衣被,只能终年烤火取暖。生产方面,他们是“刀耕火种”,经常饿肚子,这就是后来我们所认识和了解的苦聪人。
     
    据当时的调查,金平县苦聪村寨,三户人平均才有一把从外面换来的铁斧,有的地方还用擦竹取火的原始方法。上世纪50年代参加中央访问团的老领导王连芳,曾在一本书中对苦聪人当时恶劣的生活状况有过一段真实的描写:大多数苦聪成年人没有衣服,婴儿用芭蕉叶包裹,家里没有碗,用芭蕉叶盛饭吃。他们刀耕火种,大部分种玉米,另有少量旱谷,产量很低,每年至少缺粮3~6个月,只好靠挖野菜、块根充饥。狩猎主要用弓弩打松鼠和猴子,有时打到大野兽则大家平均分着吃。苦聪人的窝棚里有个长年不灭的火塘,人和猪、狗、鸡都睡在火塘边,没有被子,下面垫些山草、树叶,有时下大雨,棚内漏雨,全家人便一起围着火塘保护火种不灭。

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为了结束苦聪人穷苦的流动生活,人民政府派了大批的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到莽莽林海中寻找苦聪兄弟,解放军曾三次派小分队进入森林寻找,但苦聪人见生人就跑,跑得很快,无法追上,始终没有收获。工作队在瑶族姑娘邓三妹的有力帮助下,多次往返森林,送去粮食、火柴、盐巴和衣服等物品,让苦聪人十分感动,挨家挨户动员他们出林定居。终于在1956年找到了白大、白二、杨大三个部落,动员出300多名苦聪同胞出林居住。开始苦聪人并不习惯定居生活,出来又返回大森林,政府又动员出来,几经反复,直到1960年苦聪人才全部走出密林定居下来。
通过语言习俗识别苦聪人为拉祜族支系 。
     
    解放初,由于金平苦聪人多穿跟哈尼族交换来的旧衣服,在对苦聪人进行民族识别时,有些人曾认为他们是哈尼族的一支。1951年8月,民族访问团发现其黑苦聪自称“锅搓”,是山里人的意思。黄苦聪又自称拉祜西,语言词汇有70%接近拉祜族。一直到1984年,云南省民语委配合地方政府组织金平、绿春两县的苦聪人,前往澜沧拉祜族村寨走亲认族,结果证实双方语言词汇基本相通,风俗习惯也基本相同, 1985年10月,人民政府正式决定恢复苦聪人的拉祜自称,从1987年8月9日起,全省苦聪人被确定为拉祜族的一个支系。

来源:生活新报 新华网 2007.3.7.

思茅版纳旅游合作:清凉茶都“串”热带雨林

思茅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15.3℃至20.2℃之间,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5%至85%之间,是在全国名列前茅的最佳气候地区。夏季虽然阳光照射强烈,但是这里森林覆盖率达62.9%,而且雨热同季,一雨过后,倍觉凉爽。思茅有佤山风景区、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孟连宣抚司署等值得一游的景区点。

思茅、版纳“串烧”成功的重要一点就是思小公路,不仅因为它改善了旅游交通条件,更重要的是它为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的通道。它是昆曼(昆明——曼谷)国际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条穿越国家级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的高速公路,沿途有“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感受。思小公路还设有野象通道,运气好,则能目睹野象过路。据悉,许多游客就是为了走走这段不寻常的风景路,特意选择乘飞机到思茅然后乘车走思小公路去版纳的旅游方式。                                           

来源:新华网 2007.3.7.记者 浦美玲



普洱学院图书馆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学苑路6号 

欢迎光临图书馆,您是本站第 次访问本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