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课题研究参考 正文

课题研究参考第17期

作者:yjp时间:2007-03-02点击数:


第17期  总第17期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信息开发部 2006.9.22.

拉祜族概况

拉祜族是我国云南省西南部的一个山区少数民族,自称“拉祜”,他称有“倮黑”、“哥搓”、“缅”、“目舍”、“苦聪”等。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两地区,相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地区也有分布。约80%的拉祜族聚居在澜沧江以西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拉祜族人口数为453705人。使用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拉祜族长期与汉族、傣族密切交往,多能兼用汉语和傣语。过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年,在原有字母的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

拉祜族渊源于甘、青地区的古羌人,历史上,曾有古羌人的部分支系向南迁徙,进入今云南境内,分布在金沙江南岸地带,秦汉时期,活动于洱海地区的彝语支各族体被泛称为“昆明夷”,其中便含有拉祜族的先民。自唐代起,拉祜族先民自金沙江南岸地带分东西两路陆续南迁。其中西路一支,经今弥渡、巍山,渡澜沧江,到达临沧,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地区,是为“拉祜纳”。东路一支,顺今哀牢山西侧和无量山东侧南下,分布在澜沧江以东地区,是为“拉祜西”。与拉枯族在历史上有密切关系的彝族,称拉祜纳为“大倮黑”,拉祜西为“小倮黑”,称拉祜族寨子为“倮黑加”。元、明两代,拉祜族人民多处于傣族土司统治之下,清末在今澜沧县设镇边厅。

社会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拉祜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临沧、思茅、元江和墨江等地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先后形成封建地主经济;澜沧东北部、双江、景东、镇源、景谷等地虽然基本形成封建地主经济,但生产落后,土地集中程度不高,尚残存村社组织和土司制度特权剥削。这些地区的拉祜族,约占本民族总人口的半数左右,所用农具与汉族基本相同,但耕作粗放,产量较低。地租一般占产量的一半。手工业有打铁、纺织、制竹器等,一般属于自给自足的副业,很少在市场出售。隶属于傣族土司的拉祜族村社,社会状况亦参差不一。耿马拉祜族为傣族土司农奴;澜沧西南部、孟连和西双版纳等地拉祜族为傣族土司贡纳制隶属农民,本族部落首领与成员间初步形成封建隶属关系,但亦有不少地方还残存着大家庭公社组织。这些地区的生产更加落后,生活更为贫困。铁制农具昂贵,十分缺乏,停留在刀耕火种阶段,产量很低。除农业外,还有季节性的狩猎、养蜂和采集,在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金平县拉祜族(苦聪人)的社会经济则严重倒退,他们在森林中从事原始迁徙农业,住的是仅有一人高的简易小屋,不会纺织,以兽皮或蕉叶蔽体;19世纪时还采用“无言贸易”方式与外族交易。

来源:国家民委网站(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编)

节日聚会找对象

拉祜族青年男女找对象,主要在节日聚会的场所里找。他们选择对象的一般条件是:男的要会犁地、耙地、砍柴、铲麻、纺麻线、打猎,为人要诚实勤快,至于外表是次要的;女的要会接麻线、织布、缝衣服,为人要勤快,心地要好,至于相貌漂亮与否也是次要的。如果某个小伙子喜欢某个姑娘,要用藤篾编制脚圈、项圈送给她。若姑娘感到合心意,则送一条用五色线编织成的腰带给小伙子,表示定情。双方交往一段时间认为满意后,男的就告诉父母,请媒说亲。按惯例要说亲三次;第一次带上茶叶一包,烟草一包,烧酒一瓶;第二次带上煮茶用的土罐两个,烟草两把,酒二十碗;第三次带上土布一件,谷子两邦(每邦约六千克),绿布一尺,并可选定婚期。

结婚不设宴

拉祜人有一种习俗:结婚不需备办酒席。结婚这天,通常先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向新婚夫妇祝福,随后,打扮得漂漂亮的姑娘和小伙子们便伴着新郎新娘,围着燃起篝火的火塘载歌载舞。拉祜人认为,火塘标志着夫妻双方有一颗火热的心,人们围着火塘歌舞,是祝福新婚夫妇终生相爱。拉祜人结婚这天用来招待客人的东西,是自己旱烟、烤茶、松子、栗果之类,从来不兴讲排场。

来源:云南信息港

拉祜族分手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的恋爱是最自由的,也是最能体现自我的一种方式。他们从一片绿叶开始交往,到一口烧酒成婚,从来没有把物质意义上的东西看在眼里。小伙子给姑娘的定情物是一把口琴、石灰、或者是出自心中的一首歌谣,除此之外恐怕就只有一颗心了。他们彼此热恋,把信誓旦旦的话变成对生活负起责来的行动,将甜言蜜语换为彼此尊重的一种内在情愫。当自由结合的拉祜族婚姻分手的时候,眼看着自己的爱人被别的人相约而去,宽怀的拉祜族青年男女们既不会对另外的情敌大动干戈,也不会出口伤口人说些风凉话。有时还要问一声“你的新对象找好了没有”,要是对方不回答也不勉强,要是对方说还没有呢,还会提醒一句“要注意啊,不要操之过急”之类的话。
   
最为重要的一道手续是分手宴席。当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真的要走向分手,最好的礼节是吃一顿饭,把一切的一切都摆到饭桌子上,友好地作最后一次交流。拉祜族的结婚不办大的仪式,他们认为结合就是最好的庆礼,也就没有必要在结婚时大操大办,一是节约、二是省事,只要两方高高兴兴,结婚就免了烦杂的手续。但是对于离婚,就不同了,听拉祜族小伙子说,“结婚一个人一生不知要结几次,但是离婚一个人一生也没有几回。”所以他们对离婚的珍视程度不亚于结婚,有些时候甚至比结婚还重视。
   
提出离婚的一方,要备办丰盛的酒席请客,客人不必送礼。这种带有“惩罚”性质的习俗,目的在于儆戒年轻人在选择对象时要慎重考虑,一旦结婚,就要做到终生相爱。同时,“离婚宴”还含有儆戒双方今后不要相互仇视的意义。宴席一般由卡些或召曼主持,也就是拉祜族的年长者或在当地有着威望和老人。开饭前,要分手的男女双方同持一对蜡条或丝线,由主持人用刀或剪子将其一刀两断,以后夫妻关系从此断绝。当然,也有这样一些情节,如果主持人还没有将线剪断前,双方都还有机会重新言好,回到双方共同创造的小屋里,重燃爱情之火。这都要得益于主持人的一些劝解与游说,说到伤心处,要分手的夫妻还会抱头大哭,哭完哭不完之际就从主持人手中接过剪刀将其扔得远远的,从此破镜重圆。即使说不到一块了,男的也会主动给女的挟菜,女的也会把一些事先备好的小礼品送到男方手上,但是一旦用剪刀剪断了彩带,就天各一方了,男的想再说几句知心话也要征得女方同意,否则就会被人笑话,也会被自己先前的女友瞧不起。其实,许多夫妻一旦走到分手宴席前,端起酒杯,就再也没有回头的勇气。

来源:国际在线等



普洱学院图书馆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学苑路6号 

欢迎光临图书馆,您是本站第 次访问本站的人!